獲得內(nèi)在愉悅是培育終身讀者關鍵
http://m.selectrentcar-tanger.com2021年06月04日 09:26教育裝備網(wǎng)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的中小學以各種方式推動閱讀,有的效果比較明顯,有的則有繞了彎路之嫌。例如,有的老師要求學生閱讀打卡,一般是要求家長將孩子讀書的照片或視頻分享到朋友圈或上傳至班級微信群里,有的甚至要求標注“某某閱讀打卡第幾天”。有的學校發(fā)起“21天閱讀打卡——習慣養(yǎng)成計劃”,作為任務布置下去,以求短期內(nèi)讓學生愛上閱讀。
學生閱讀其實也有一個馬太效應,那就是愛閱讀的孩子越讀越多。應該承認,最初階段的閱讀打卡,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某種程度上讓閱讀有了儀式感。與寫讀書筆記類似,即通過強制方式把學生拉到書桌上,讓書與人磨合。但在效果上,這一招其實只適合不愛看書或還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對于比較愛看書的學生反而可能起反作用。
這就要求學校多關注了解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若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可以適當施加一定壓力或采取物質獎勵的方式。有了興趣之后,則要改變方式,變強制要求為價值引領,通過為學生提供又有趣又有思想的好書,讓學生嘗到閱讀的甜頭,依靠內(nèi)在的情感動力持續(xù)閱讀這一行為,慢慢養(yǎng)成習慣,最終成為不折不扣的終身讀者。
無論什么時候,興趣與經(jīng)典都是培育終身讀者的關鍵詞,即愛讀書的學生一定是因某本書極大滿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從而堅定手不釋卷這一行為,不斷享受閱讀對于心靈的浸潤與涵養(yǎng)。由此可見,學校要超越“打卡閱讀”的功利驅動,引導學生從“為了打卡而打卡”上升到“我想為自己的人生打卡”的境界,發(fā)自內(nèi)心地體認閱讀習慣的價值及意義,能主動去發(fā)現(xiàn)好書,挖掘其中蘊藏的巨大精神財富。
因此,培育更多愛讀書的學生,學校在開展閱讀時要多給班主任空間,使之致力于把閱讀作為一種班級行為,讓學生通過比學趕超、互助互享來打造一個閱讀場,以共同體的力量來影響、帶動不愛閱讀的學生。有媒體報道,有的學校教師以閱讀小火車的方式,在教室后面的墻上展示學生的閱讀記錄,并給予進步明顯的學生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獎勵,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辦法。也有老師引導學生讀寫結合,圍繞某一主題進行專題閱讀之后,集體創(chuàng)作同題作文、故事等,并自制成班級刊物,也取得了激勵學生深入閱讀的預期成效。這些方式客觀來說都比“閱讀打卡”高明,是更有意義的閱讀探索。
讀書作為門檻最低的修身養(yǎng)性行為,給予學生身心成長的幫助是巨大的。讀書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因為儀式感能升華一個人的內(nèi)在,讓閱讀變得高尚、莊重、有力量,但讀書不能唯儀式感,或只剩了儀式而沒有內(nèi)容。閱讀的真正要義是讓學生能體會到從無知到有知、從空虛到充實、從浮躁到堅定的心靈愉悅。學生嘗到并享受這種愉悅,也便抓住了閱讀的關鍵,讓好書無形中起到充實生活、挖掘潛能、潤心啟智、培根鑄魂的積極作用。
(作者系山東省滕州市西崗鎮(zhèn)卓樓小學教師)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