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堅決零容忍
http://m.selectrentcar-tanger.com2019年02月15日 09:35教育裝備網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近日發(fā)文稱,青年演員翟天臨遭“學術打假”,校方已成立事件調查組。翟天臨近日接連被多家媒體爆出其博士學位的取得并不完全符合相關規(guī)定,其在讀博士研究生期間發(fā)表的一篇學術性質文章涉嫌大面積抄襲。此后事件持續(xù)發(fā)酵,其碩士畢業(yè)論文亦被媒體發(fā)現(xiàn)存在與他人論文大面積重復問題。2月14日,北京電影學院官方微博發(fā)布情況說明,稱已經針對此事正式展開調查,并已通知翟天臨。同一天,翟天臨本人發(fā)表致歉信,表示會退出北大博士后站。
學位制度是構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基石,其嚴肅性和權威性不容絲毫踐踏。博士研究生教育處于國民教育頂端,即便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普及化的今天,博士在人們心目中也仍是高層次人才的代表。人人都有追求博士學位的權利,但有的人面對學術時,投機心理較重,敬畏之心欠奉,而毀壞學術誠信的“螻蟻”,正是平時對學術缺乏敬畏之心以及對學術規(guī)則的無視。一旦出現(xiàn)了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就意味著突破了學術倫理的底線,必將為之付出沉重代價。
無論是作為求學者還是科研人員,學術誠信都是一切成績的基石,是個人誠信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因此,對于每一個有志于從事學術研究或謀求學位的人來說,都要對學術心存敬畏,牢牢守住學術誠信的底線,對一切可能與學術不端沾邊的行為堅決說“不”,要像愛惜自己的眼睛一樣愛惜學術聲譽。這并非最高要求,而是最低要求。
博士學位可謂人見人愛的鮮美果實,但獲得它要靠扎實的努力和與之匹配的學術實力,絕不應通過投機取巧甚至弄虛作假來取得,其他學位同樣如此。須知,學位制度的嚴肅性、權威性一直受到法律法規(guī)的保護。1980年2月,我國頒布了《學位條例》,標志著我國學位制度的正式建立。多年來,我國逐步建立起常態(tài)化的學位授權審核機制和學位論文抽檢制度。為保證學位授予質量,教育部于2000年印發(fā)通知,開啟博士論文抽檢工作。2014年印發(fā)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規(guī)定:學位論文抽檢每年進行一次,博士學位論文的抽檢比例為10%左右,碩士學位論文的抽檢比例為5%左右;對連續(xù)兩年均有“存在問題的學位論文”且比例較高或篇數(shù)較多的學術授予單位,進行質量約談。
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做到零容忍。目前,我國已經構建起了以學位授予單位質量保證為基礎,以教育行政部門監(jiān)管為引導,由學術組織、行業(yè)部門和社會機構積極參與的內部質量保障和外部質量監(jiān)管體系。
學術是一所高校的立身之本,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當一所高校的教師或學生涉嫌學術不端,不僅個人要面對公共輿論的兇猛火力,學校的聲譽也會因此一損俱損,引發(fā)公眾對其招考程序是否公平公正的質疑和憂慮。作為學位授予單位,高校即便沒有縱容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至少也有失察之責,沒有盡到學術把關者的責任。一旦有教師或學生涉嫌學術不端,高校不能以只是個案為由不予重視和反省,更不能想方設法遮掩搪塞,或者坐等公眾注意力轉移,最終讓問題不了了之。高校管理者必須明白:在正視問題的基礎上,正面回應和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輿情應對之策,才是真正對學校的聲譽負責,才能以儆效尤,避免更多教師和學生出現(xiàn)學術不端等行為;倘若一味諱疾忌醫(yī),必將透支學校數(shù)十年乃至上百年累積的社會聲譽以及廣大校友對母校的向心力。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作為求學者,要始終不忘求學求知的初心,嚴格進行自我約束,嚴守學術道德,不能有絲毫懈怠。唯有通過嚴格的科學訓練和考核,真正符合學位授予的相關規(guī)定,堂堂正正拿到的學位,才是真正的榮譽,才值得為之驕傲。
(作者系本報記者)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